RTO和RCO主要性能及关键运行参数对比
蓄热式氧化技术(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,RTO)和蓄热式催化氧化技术(Regenerative Catalytic Oxidition,RCO)因对VOCs处理效率高、运行稳定、应用成熟,在当前应用较为广泛。然而,它们因技术原理、运行参数等差异化导致其应用场景也有所不同。今天小E简要梳理总结两种技术的主要性能及关键运行参数,供读者参考~
一
技术简介
1
RTO
RTO主要包括固定床式RTO和旋转式RTO,其中固定床式RTO又可分为两室和多室等类型。以三室RTO为例,其工作原理为将待处理的低温有机废气在引风机作用下进入蓄热室A,陶瓷蓄热体释放热量温度降低,而有机废气升至较高的温度之后进入燃烧室D。在燃烧室D中,在燃烧室中燃烧器燃烧补充热量,使废气升至设定的氧化温度(一般为760℃),废气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CO2和H2O。
废气成为净化的高温气体后离开燃烧室,进入蓄热室B(上两个循环陶瓷介质已被冷却吹扫),释放热量,温度降低后排放,而蓄热室B的陶瓷吸热,“贮存”大量的热量(用于下个循环加热使用)。蓄热室C在这个循环中执行吹扫功能。完成后,蓄热室的进气与出气阀门进行一次切换,蓄热室B进气,蓄热室C出气,蓄热室A吹扫;再下个循环则是蓄热室C进气,蓄热室A出气,蓄热室B吹扫,如此不断地交替进行。
2
RCO
同样以三室RCO为例,三室RCO与三室RTO整体流程相似,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填装催化剂以及运行温度水平。在三室RTO每个蓄热室的蓄热体上部填装催化剂即可转换为三室RCO,催化剂床层布置于蓄热体床层三室上部,并通过格栅板与蓄热体分层。其工作原理如下:
有机废气从A室进入,在催化氧化炉内被加热到250~300℃后有机废气在贵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无焰燃烧,废气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CO2和H2O,通过B室释放热量,温度降低后排放,而蓄热室B的陶瓷吸热,“贮存”大量的热量(用于下个循环加热使用),同时C室执行反吹动作;在切换新周期后,废气从B室进入,经催化氧化处理通过C室释放热量后排出,同时A室执行反吹动作;再下个周期则是废气从C室进入,经催化氧化处理后通过A室释放热量后排出,同时B室执行反吹动作;如此循环往复。
二
主要性能及关键运行参数
不同类型的RTO/RCO性能差异较大,同样以三室为例,处理风量30000m3/h时,两种处理装置主要性能及关键运行参数对比如下表所示:
性能 | 指标 | RTO | RCO | 备注 |
达标性 | 处理效率 | 99% | 97% | |
处理浓度范围 | <5 g/m3 | <1.67g/m3 | 以50mg/m3排放标准计 | |
节能性 | 反应停留时间 | > 0.75 s | > 0.25 s | |
运行温度 | 760-900 °C | 250-350 °C | ||
进出口温差 | 40 °C | 20 °C | ||
热回收效率 | 95% | 90% | ||
开机升温时间 | 1.5 h | 0.7 h | 冷炉启动 | |
自运行浓度 | 2.5g/m3 | 1.77 g/m3 | 乙酸乙酯 | |
经济性 | 蓄热啕瓷填充量 | 16 m3 | 8 m3 | |
催化剂填充量 | / | 2.7 m3 | ||
运维成本 | 低 | 高 | ||
适用性 | 生产工况 | 连续性 | 间歇性 | |
废气适用性 | 通用性 | 选择性 | 含颗粒物、腐蚀性废气需预处理 | |
环保性 | NOx | 可能产生 | Q | RTO考虑脱硝 |
二恶英 | 可能产生 | Q | RTO处理含氯废气时需考虑温度 |